微信600三小时全套人到付款-300元四小时服务人到付款,500元四个小时快餐不限次数,同城约茶接单上门服务

当前位置:

新华人华侨政治冷漠原因小析

来源:未知 作者:省侨联 编辑:肖静 2011-01-12 15:50:28
时刻新闻
—分享—
(湖南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416000
                 E-mail:laozhong123456@163.com
内容摘要:新华侨华人在国外的政治舞台上鲜有卓著,这是因为新华侨华人的自身条件以及社会大小环境的局限和中西文化差异对撞的结果,新华侨华人的参政议政还需要一个时间阶段和整体发展的前期铺垫。
关 键 词:新华侨华人  政治冷漠  原因   对策
作者简介:钟仲,男,满族,湖南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湘西州侨联副主席,研究方向为统一战线理论。
新华侨是指新近一个时期前往国外定居的中国公民,也包括那些留学后定居国外并有了正当职业的中国公民;新华人则是指在这一时期加入驻在国国籍的中国人,这些人统称为新华侨华人或新移民。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华人新移民的数量可能达400万人以上,其中移居发达国家的华人估计在220-250万人左右。进入发达国家的华人主要移民源地是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东南亚地区。[i]
新华侨华人在驻在国诸方面都有着卓越的贡献,但是在政治领域里,在参政议政上却不如老一辈华人华侨的成绩突出,给人以震憾的力量。是不是新华侨华人在这方面先天不足,还是缺乏机遇或进取的意志,笔者对之作一个分析。
一、新华侨华人自身条件的限制
同老一辈华人华侨相比,新一代的华人华侨在参政问题上缺乏主动和进取的热情。其原因很多。
1)从新华侨华人的年龄结构和时间安排来看
新华侨华人(特指大陆)是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以后出国的,到现在为止也才二十几年,当时出国的主流是留学人员,留学人员包括公费留学、公派自费、自费留学等形式。他们的去向主要是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去美国的留学人员占留学人口总数的60%以上。[ii]他们当时的身份只是留学人员、访学人员等等知识型学者。他们的绝大多数人的年龄结构在20-30岁之间,这是学习的黄金阶段。我们就拿美国高等学校为例,美国的大学生的研究生学位,有硕士和博士两种,而我们留学生的前期大多以研究生和博士生教育为主,这几年逐渐增加了一些本科生和中学生的留学教育。美国硕士学位课程必须包括一组相连贯的课程。随后是一系列性考试和论文,或是与之相关的一个有创造性的项目。硕士学位通常为一至两年。而就文理专业的学生修满博士学分要二——五年。如果是一些专业学院的学生,如医科、药剂、牙医、法律和工商管理专业等,不仅收费较高,竞争激烈,而且攻读的时间还要长些,在博士毕业后,进行博士后的训练和研究又得花费较长时间,因此,在发达国家的中国留学生在修满常规学业后大都得花费五—十年时间来完成这一过程,再下来就是面临就业的形势,找一份既有利于事业的发展,又在经济上比较满意的职业是他们在国外立足和占领桥头堡的第一目标。就大陆旅美学人发展到今天来说,已经历了求学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求职阶段(90年代初期至中期),求发展阶段(90年代中期至末期)等阶段,现处于求突破阶段(21世纪初开始)。政治目标对他们来说时间上不允许,也即学业的完成已占满了他们的日程安排,没有太多地时间和精力去从事政治问题,并且生存环境也不允许。
2)从传统教育与身份的脱节分析
我们从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得知,读书人同政治是紧密相联的。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是儒教,而与这一教育理想相连的制度安排,是著名的科举制度。结构精巧的科举制,既是考试制度和学位制,又是文官制度,这种“学而优则仕”的精英选拔机制,开辟了一个平等竞争、向上流动的社会通道,从而保持了封建社会的长期稳定。而且深深烙入中国知识分子的灵魂深处,这种科举制所奠定的依照教育程度来选拔官员的制度,是一种十分先进的文官制度,在当今也有借鉴意义和现实操作功用。在一千多年前便已确立知识优先的准则,根据人的教育程度、学习水平来划分人的社会地位,分配社会资源,从而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包括今天的一些读书人都受此传统影响,根深蒂固,所谓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等思想,我们姑且不论它的消极因素,仅从另一个侧面来看它体现了知识教育的份量和重要性。
进入20世纪,尤其是五四以来,思想文化的变革异常迅猛,作为五四运动的主流,主张向西方学习的自由知识分子引进一些欧美国家的意识形态,用以对抗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的儒教观念。一大批从西方国家回国的知识分子身体力行地投身于新教育的建设之中。在中国大力推行“西学”,以科学和民主为首。五四新文化运动对旧传统、旧教育起了很大的抵制作用。涌现出陈独秀、李大钊、胡适、蔡元培、鲁迅等一大批著名知识分子,他们在当时的运动中起到了杰出作用,但是五四运动并不一定就是传统文化的终结。正如李泽厚所言,“‘西学’被吸收进来,成为‘中学’的从属部分,结果‘中学’的核心和系统倒并无根本的变化”。学生固不再尊孔读经,但传统教育的精神、气质、方法、观念等仍深植于现代教育的体内,教育的核心仍然是旧的。
再者,又经过了几十年从民国到新中国的历史,国民教育中不论其阶级立场、价值取向、人生目标等等都对教育的重要性充分肯定,知识分子是社会发展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
当我们的留学生或者后来变为新华侨华人,他们的基础教育从幼年成长到小学和大学,二十多年来,一直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成长和进步,他们的骨子里应都具备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对中国的“读书做官”、“读书出息”等思想是深有感触的,他们从儿时到青年时代是经过一路竞争拼博的锤炼而到今天。中国的高考制度同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在取才的角度上难道不是异曲同工嘛,回溯五四运动的发起人领导人和杰出者,大多不也是为官出仕了吗,历史的传统教育光环不是又在照耀着他们自己吗。我们的留学生们身处异国他乡,他们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的延伸,理应在政坛上成绩斐然。但由于自己的处境局限,人地生疏,首先为了完成学业而艰苦学习,努力于“西学”与生计之间,而西方的传统是我们五四运动就引进的“民主”、“科学”,对经济、技术、文化是厚重有加的,反而对政治并没有东方文化那些富含“官位”色彩。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中国的传统观念关于“读书做官”等思想就显得过于苍白和遥远,现实与传统的反差使得他们感到彷徨和无奈。所以并不是中国的留学生不具备政治参与的心里素质,而是现实对中国传统作了否定。
3)从自身的身份确立来看
中国的留学生在学成之后首先最重要的是寻找一份满意的职业,而其最终目的是改变自己的身份,从一个留学人员变为在该国拥有长期居留的合法身份或加入该国国籍,使自己成功地成为新移民。如果没有加入该国国籍,是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而且很多国家的法律还规定加入该国国籍后,要达到一定年限才有被选举权。所以身份的限制使得新华人华侨在政治上的崛起需要时间的积累和身份的质变。
一般来说,留学人员毕业之后,在驻在国找到一份工作,但这份工作只能是临时的工作,因为没有取得在该国长期居留身份,因此,在就业、保险、医疗、信贷等诸多方面就要受到很多阻力和不便。当然你在公司干了若干年后,如果公司发现需要继续留用你或者会把你转为永久的居留者,为你办理各种手续和支助,这对你的工作是一种肯定的方式。也就是说,美国的绿卡是通过工作的努力取得的,当然办理绿卡申请,是要符合美国的许多法律条文和相关条件,总之是会给该国带来贡献和创造价值的外国人,而不是带来负面效益的人群,这是美国极力所坚持的。美国向来重视吸收高科技人才,从1992年开始实施了所谓的“H-1B签证制度”[iii]作为解决美高科技行业人才短缺的良方。迄今美已发放30万个H-B签证。[iv]对于来自于大陆的中国人来说,H-1B签证尤其有吸引力,因为它没有J-1(交流访问学者)签证规定的在美满三年必须出境的限制。但这个签证名额每年都有额度,因此供不应求。例如2000H-1B签证名额是11.5万人,但不到5月底,半年名额就用完了。后来硅谷利用庞大的政治经济影响力,说服国会批准将这年的名额增加到19.5万人。然而,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失业的危险使得H-1B签证持有者也提心吊胆,因为H-1B签证附加一项苛刻限制,即持有人如果在被解雇10天内仍然找不到新工作,那么他们就必须卷起铺盖回国,否则一旦被发现将被遣送,而且十年内不准重返美国。所以,在没有失业危险时,H-1B是安乐椅,而一旦失业,它就成为一个诅咒。因此,拥有H-1B者,最大的期望是把它变为“绿卡”,有了“绿卡”身份的变化,就踏实多了,前面已讲了美国对人才的需要就中国大陆留学生、学者而言,主要需要的是科技、文化— 教育人才,包括经济人才,但对政治人才的需求倒不多,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传统教育的不同,使得在中西政治观上有较大的分歧。在这方面,我们留学人员或学者谈西方政治,就显得优势不足和力不从心,因此对一群在为有关居留证件而想方设法的中国留学人员,要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这是需要时间和地位的稳固。
当然就移民来讲还有投资移民,婚姻移民他们通过其他途径获得长居合法身份。就投资移民而言港台人士较多,包括婚姻移民,这不是我们要谈的主要内容。
4)从个人的背景分析
中国的新华侨华人包括他们的前身留学人员,他们基本上是单枪匹马从中国大陆通过留学、婚姻、继承财产,投靠亲友包括非法移民等手段来到国外。
第一,在政治上,他们的绝大多数没有什么国内和国际背景。他们同驻在国的政治圈子以及主流社会都比较远,在政治上没有强烈的介入心理,反而对中国社会的政治关注度远远高于任何地区。他们从自身出发,感受中国政治的任何举动和作出相应的心态反应,因为他们是从中国大陆出去的,他们对祖国的发展和强盛都很关心,他们的亲友大多在国内,国内的政治、经济有关政策的出台和变动,是关切到其亲友是否受益的结果,再者,出国人员有相当一部分是要回国发展为祖国效力的,因此中国的政治始终是他们的焦点,反而国外的,包括他们驻在国的政治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我这里讲的政治态度主要指大陆新留学人员的态度,或新近成为新华侨华人的人,并不代表已入籍很久,同化很深的老华人华侨。
第二,在经济上,大陆去国外的留学人员越来越多的是依靠自费留学,或国外学校、研究机构等提供助学金、奖学金而完成学业的,大多数人的留学是比较艰苦的,当然现在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很快,成为世界注目的综合国力强盛的大国,一部分家庭迈入富?;虮冉细辉5慕撞?,他们有能力靠自己家庭的支助使自己的后代出外留学,这部分所占比例有限。但不管是哪类经济支助的留学人员,极少有靠国外的政治派别或团体支助而完成学业的人。也即说在留学人员的经济同政治是分开的。如果是公派人员还充分体现了大陆政府的恩惠与支持。这倒是同政治挂上钩了。
二、新老华人华侨的差异限制
随着出国热潮的兴起,新一代留学出国人员越来越多,人源、地域的成份变化越来越大。早些时,在华人华侨中广东、福建人占绝对优势,今天这个大的格局逐渐变化,其他省份的新移民则大量增多。据广东华侨华人研究会19976月组团赴美对新移民的调查,认为粤籍人士占美国华人华侨的半数以上,但在定居美国的原各类留学人员这个群体中,非粤籍人士占多数。新华人华侨不断涌入美国,这反映出美国的新华人华侨的来源正几乎遍及中国的各省市,并不是特别集中在哪几个省了。[v]
而老华人华侨相对来说数量日益缩小,他们逐渐由第二代,第三代华裔所取代。新老华人华侨由于在政治上,在文化素质上,在对待祖国和驻在国的态度上,都有所差异,正是因为这种差异的存在对新华人华侨要在驻在国政治上有所作为是一个复杂的难题。
1、新老华人华侨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华人群体。他们有着较大的差异和区别。
首先从出国原因上看,老华人华侨是为生计所迫而背井离乡,漂洋过海到异国他乡来寻找生活,而新一代华人华侨及留学人员大多数是自愿自觉,经过激烈竞争和多方面的努力而来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藉以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的,为今后的发展创造一个理想的平台。
其次文化素质上双方也有较大的不同,老华人华侨的文化水平受教育程度都较低,对新知识的接受就较为吃力,而新华人华侨具有这方面优势:
1)新华人华侨具有较高的受教育程度,新华人华侨的主要来源是留学人员,而留学人员大学毕业或以上学历程度在占绝大多数。1996年,留日学者王津的问卷调查显示:留日学人的就职者的学历比例为:博士16%,硕士35%,学士41%。而来自中国的全部就职者中3/4以上是原留日人员,就职者大部分可转为新华侨。[vi]
2)新华侨华人有较好的中华文化的基础。出去人员大多有着较为高的中华文化素质,恰恰中华文化是他们的优势,这种优势有利于他们在驻在国发展和生存。因为随着中国的经济文化的发展,世界各国越来越想了解中国,同中国进行经济、文化的交流,那么这些出国人员拥有的中华文化就是他们生存和发展的资本。比如:新华侨在日本各大学任教的337名教授、副教授、讲师中,教授中国话、中国文化的就占150名,而且职称越高,所占比例也越高。[vii]
再次,新华人华侨融入主流社会比较容易,速度较快。因为新华人华侨有融入驻在国主流社会的强烈要求,他们注重把自身的发展同融入主流社会结合起来,才能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和出国目标。
2、老华人华侨有着自己独到的优势及传统观
1)老华人华侨有着对祖籍国很深的感情,保持传统较坚决。他们对中国念念不忘,比如东南亚华人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因为中国宣布不承认“双重国籍”,要他们归化和同化驻在国一事,觉得受了委屈,因为祖国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太深厚了。新华人华侨虽然同样爱国,但是现代国际化思想占据重要地位,具有“天下大同”的心理素质,视野较广阔,缺乏老华人华侨的那种执着。
2)老华人华侨的艰苦奋斗,勤俭经营理念值得新华人华侨学习。老华人华侨多年来靠的是一种艰苦创业,勤俭持家精神在异国他乡站稳了脚跟,并发扬光大。而新华人华侨大多是在国内没受多少苦,甚至很多还是独生子女,因此在吃苦耐劳方面不如老一辈。依靠的是现代技术和高科技的实力,对传统理念较为轻视。
3)在国外经济、文化、政治领域里的卓越者大多为老华人华侨。经过几十年的打拼,老一辈华人华侨在世界各地有着强大的经济网络和重要的政治关系,在政治上特别是东南亚国家中地位日益显要,社团组织活跃并有政治和经济的支助背景,发挥着重要作用。
两代华人华侨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差别,这种差异也导致两代人的隔阂。这对新一代华人华侨在驻在国发挥其政治作用是一个不利因素。
老华人华侨在世界各地均成立有各种社团、同乡会、联谊会等等,而且经济保障有力。新一代华人华侨也成立有自己的社团,但大多数人并不太热衷于此,经济实力不强,很多人不愿住在“唐人街”、“华埠”等华人集中的地方,这不利于他们打入主流社会发挥政治作用。因此两类人、两类社团相对独立行事,这对华人华侨的政治势力是一个弱化的行为,新华人华侨若缺乏老华人华侨的经济、文化、感情的支助,他们会感到有诸多的尴尬和不便。
因此,华人华侨若要在国外政治、经济、文化上卓有成效,两代人的融合、整合是非常重要的,必须紧密团结,相互取长补短,才能达成共识,壮大自己的力量,同甘共苦,追求共同的权益。因为在国外生活多年的经历,使他们深刻认识到:如不参政,自己也很难生存与发展,就不能溶入主流社会,就难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为他们中不少人热心公益事务,已经关注选举,或为部分候选人助选和捐款等。如911事件给了美国主流社会一次重新认识华人的机会,广大华人不但英勇救援,团结互助,关心国事,而且捐款达200万美元以上(不包括对主流机构的捐款)。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1)新华人华侨在政治上成熟和强大,是要等新华人华侨自己真正发展和壮大起来,要具备了各种优异的条件和待时机成熟起来后,新华人华侨才会在政治上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也会为驻在国的繁荣强盛展现其才华的。
2)新华人华侨同老华人华侨的关系处理是很重要的,只有二者紧密结合,取优舍劣,优势互补,就会为华人华侨的政治贡献作出事半功倍的作用,其政治地位和政治参与将会逐步提高。新华人华侨有此同盟军将使他们的诸项事业长足发展。
可以预计,新华侨华人不久的将来在参政方面会有新的突破。
 
 


[i] 庄国土,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关系,广东高等教育出版,2001年出版,第352-353页。
[ii] 刘权,美国华人专业人才现状及其分析,国务院侨办2002-2003年项目“美国华侨华人专业人士的现状及我国吸引海外华人人才战略”的成果。
[iii] H-1B,是美国政府为“非移民短期工作者”发放的工作签证。有效期长达6年,持有这种签证的人,很容易获得其他签证持有人不那么容易拿到的美国绿卡,几乎可以称是美国“绿卡”的入场卷。
[iv] 支林飞,环球,2001715日出版,第14期。
[v] 赵和曼,美国新华人华侨的若干变化,八桂侨刊,2003年第1期。
[vi] 同上。
[vii] 引自,在日中国大全,1998-1999年版,日本侨报社,1999年出版。       

来源:未知

作者:省侨联

编辑:肖静

阅读下一篇